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中药里面茯苓是什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中药里面茯苓是什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茯苓是什么样的草药呢?
茯苓许多地都产,其中产于云南者称之为“云苓”品质较优。本品无臭,味淡。以体重坚实,外皮呈褐色,断面白色细腻,粘牙力强为佳。茯苓性味甘、淡、平。归脾,肾,心经。其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宁心安神。
茯苓甘淡渗利,药性平和,无寒热偏胜。既利水湿以祛邪,又健脾运以扶正,为利水消肿之要药,适用于寒热虚实各种水肿,其他水湿病证亦常选用。
本品既利水,又健脾。治疗痰饮停于胸胁,症见胸胁胀满,目眩心悸,气短,常配伍温阳化饮,健脾燥湿之品。
茯苓可以治疗脾虚证,然而药性平和,作用缓慢,多与补气健脾之品同用。治疗脾胃虚弱,食少纳呆,常与补齐之品配伍。
另外,本品入心经,功能益心脾,宁心神。治疗心脾两虚,气血不足之心悸,失眠,健忘,多余补气养血安神药配伍。如《济生方》归脾汤,以之与人参,黄芪,当归,远志等同用。
如果心气亏虚,惊恐不眠,则与益心气,安心神之品同用,如《医学心悟》安神定志丸,以之与人参,远志,龙齿等同用。
茯苓可以说是药食同源,咱们平时吃的“茯苓糕”也有这个成分,也可以用来与薏米熬粥以祛除湿气。
我是康复科李医生,点击右上角关注我,远离亚健康,享受健康生活。
茯苓,它属祛湿药类淡渗利湿药。它性味甘,淡,平,它归心,肺,脾,胃,肾五经,主要功效为利水渗湿,健脾和中,宁心安神。它主要用于水湿停滞,小便不利,水肿等症,也可用于脾虚湿盛所致的胀满,食少,痰饮,便溏等症,还有心悸,失眠等症。对提高人的免疫力有很好的作用。
茯苓为多孔菌科真菌茯苓的干燥菌核。多于每年7-9月采集。用于治疗小便不利,水肿胀满,痰饮咳逆,呕哕,泄泻,遗精,淋浊,惊悸,健忘。《本草经疏》记载茯苓:茯苓,其味甘平,性则无毒,入手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阴、阳明经,阳中之阴也。胸胁逆气,邪在手少阴也;忧恚惊邪,皆心气不足也;恐悸者,肾志不足也;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亦手少阴受邪也。甘能补中,淡而利窍,补中则心脾实,利窍则邪热解,心脾实则忧恚惊邪自止,邪热解则心下结痛、寒热烦满、咳逆、口焦舌干自除,中焦受湿热,则口发渴,湿在脾,脾气弱则好睡,大腹者,脾土虚不能利水,故腹胀大也。淋沥者,脾受湿邪,则水道不利也。膈中痰水水肿,皆缘脾虚所致,中焦者,脾土之所治也,中焦不治,故见斯病,利水实脾,则其证自退矣。开胸腑,调脏气,伐肾邪者,何莫非利水除湿,解热散结之功也。白者入气分,赤者入血分,补心益脾,白优于赤,通利小肠,专除湿热,赤亦胜白。
制作过程:“茯苓个”:挖出后除去泥沙,堆置“发汗”后,摊开晾至表面干燥,再“发汗”,反复数次至现皱纹、内部水分大部散失,阴干;“茯苓皮”及“茯苓块”:将鲜茯苓按不同部位切制,阴干。
性味:甘、淡,平。
归经:心、肺、脾、肾经。
功能:利水渗湿,健脾宁心。
用量:9~15g。
注意:阴虚火旺者忌服。
茯苓可不是草。茯苓属于真菌。既不是动物,也不是植物。
在自然界,有生命的东西,分为动物,植物,真菌,3类。真菌的品种不多,包括木耳,蘑菇,茯苓,猪苓。真菌都是寄生在腐烂的植物上。茯苓的寄生母体,是松树。
茯苓的作用,主要是利湿健脾,药力比较小小。但茯苓没有任何副作用。精纯之品。茯苓还有安神的功效。
茯苓的产地,以前多出自云南,称为云茯苓。现在,多出自大别山,湖北和安微交界处。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中药里面茯苓是什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中药里面茯苓是什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