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今天关注到一个比较有意思的话题,就是关于雅连的功效的问题,于是就整理了1个相关介绍雅连的功效的解答,让我们一起看看吧。
什么是“道地药材”?
道地药材,是中药材的一种类型,是指产于一定的地区,具有悠久的历史,质量优良,并且久负盛名的优质中药品种,它更是经过了历代中医临床长期实践证实而来的,对临床疗效起到了很大的影响作用的优质中药品种。
我们平常使用的道地药材有广东“十大广药”:巴戟天、广地龙、橘红、高良姜、金钱白花蛇、砂仁、佛手、广陈皮、沉香、广藿香,在咱们广州石牌出产的广藿香,可是闻名全国的;河南的“四大怀药”:山药、牛膝、地黄、菊花;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麦冬、郁金;东北的人参,宁夏的枸杞,甘肃的当归,四川的川贝母,江苏的薄荷,青海的大黄等等,有历史可寻的道地药材就已经超过了250种。
平时听到很多人会问:“怎么看病拿的药都一样,但是效果却不同呢?”这个问题剔除煎煮中药时的影响外,最主要的原因就是中药的质量了,中药中含有的有效成分越高,服用的效果就更好。之前有的学者甚至说中医将亡于中药,可见中药质量的重要性。影响中药质量的因素很多,包括了空气、日光、温度、湿度、土壤、水源等等,还有就是大自然中本身各植物的化学作用,微量元素的影响。我们祖国幅员辽阔,物种丰富,各个地区之间的自然环境差异非常大,而这个就是造就各种丰富的道地药材基础。每种中药都有其所最适合的环境,在这种适宜的环境中产出的中药有效成分含量高,是同类中药质量中的佼佼者。药材好,药才好,这个便是中医治病,药到病除的基础所在。
由于现在大气的污染,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一些以前出产道地药材的地方产出道地药材的总量正在逐年减少。国家基于这种情况,一方面对环保进行大力发展,另一方面,也在尝试人工优化地道药材的生产,使道地药材能够在优质的环境中生长发育,大量产出,提供给临床应用。
相信日后,中药道地药材这张响亮的名片,必定能引起世界的关注,也将为人类的健康提供可靠的保障!
(本答案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汪锦飘提供)
欢迎关注“逸仙药师”,内有关于各种疾病合理用药的文章!
谢谢邀请。
我国地大物博,自然地理状况复杂,气候,日照,水土等生态环境各地不同,因此,天然中草药的产地也多有一定的地域性。在不同地域生长的同种药材,其药效就有强弱之分。古人很早就发现了这种同种药材的地域区别。(神农本草经)就提出:“土地所出,真伪陈新,并各有法。”
药童拍摄于深圳华侨城,四季花圃2018-2-19日
唐代著名医家孙思邈在(千金翼方)中专门论述了“药出州土”。按照唐代行政区划的13个“道”,来归纳药材产地,列举了500余种中药的产地分布。
明代李时珍在(本草纲目)序列第一卷中提到“…凡用药必须择土地所宜者,则药力具,用之有据…凡诸草木昆虫产之有地”。
药童拍摄于深圳华侨城,四季花圃2018-2-19
所以说道地药材中的关于“道地”二字指的是古代中国行政区域。在各个“州道”的“土地”里面生长的药材为道地药材。故,这就是“道地”的基本释义。一直流传至今。
药圣孙思邈说过:道地药材,必依土地。
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单是药材,其他物种亦是如此。如淮南为橘淮北为枳的故事大家应该知道。
传统的加工方式 土质 水 空气 海拔 坡度…都是道地药材不可复制的条件。
讲的比较片面,请指教!
道地是个行政地理学概念。“道”作为一种行政区划始创于中国。“道”在汉朝开始出现,起初跟县同级别,专门使用于少数民族聚居的偏远地区,《汉书》地理志解释为“有蛮夷曰道”或者“县主蛮夷曰道”。到了隋唐时代,出兵征战经常以方位路向加以命名,为“某某道”,该方面军主将称“某某道行军大总管”例如攻打高句丽时的平壤道行军大总管、辽东道行军大总管等等,看过狄仁杰系列电视剧的对这个应该都不陌生蝈。后来在内务民政上也使用此名词,在后来州县增多之后逐渐成为实质性的一级行政区,由州-县二级制演变为道-州-县三级制。
道地药材原指产于某一道的地理范围内的药材,相比其他地区的同类药材产量大,质量好。因此也成了好药材的代名词。如明汤显祖《牡丹亭·诇药》:“好道地药材,这两块土中甚用?”
传统的道地药材有很多,如四大怀药(产于古怀庆府,现在的河南焦作一代,有地黄,山药,菊花,牛膝),浙八味(白术、白芍、浙贝母、杭白菊、延胡索、玄参、笕麦冬、温郁金),以及福建的泽泻,云南的茯苓,甘肃的当归,四川的黄连等。
在中药处方时,为了突出地道和药效,很多中医喜欢把地道产地和药名连在一起书写,如怀牛膝,怀山药,建泽泻,云茯苓,川连,雅连等。
总之,道地药材是先民在中药的采集和使用过程中总结出来的一份国家地理标志产品分布图。对于保障药材的功效有重要意义。
到此,以上就是对于雅连的功效的问题就介绍到这了,希望介绍关于雅连的功效的1点解答对大家有用。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